灸法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2009-11-19      点击量:10750

一.艾炷灸

  临床施灸,首先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病人的体位平正舒适,并嘱患者不可变动体位或姿势,这不仅有利于准确定穴,而且还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无使倾倒,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

(一) 着肤灸法

  着肤灸法又称直接灸法,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因其灸后皮肤不潰烂化脓,不遗留疤痕,故还称“无疤痕灸”。其操作过程如下:

   1.选择体位和定穴:据所需施灸的部位选择舒适平正的体位,体位放妥后在上面正确点穴(可用圆棒蘸龙胆紫或墨笔在穴位上点作标志)。

   2.安放艾炷: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些大蒜液或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和刺激作用。然后在其未干期间将艾炷放在穴位上。

   3.燃艾施灸:用线香点燃艾炷。虽然艾炷在皮肤上直接灸治,但不可灼伤皮肤,待艾炷烧至一半,病者感觉皮肤发烫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另换艾炷再灸,直至灸满一定壮数为止。灸后局部皮肤发生红晕。

(二)隔物灸法

  施灸时在艾炷与皮肤间隔垫某些物品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热时则换炷再灸,直至皮肤红润为度,这种方法称隔物灸,又称间接灸法。所隔物品因病而设,或切成片,或制成药饼,或研成药末。现介绍几种常用隔物灸法:

   1.隔姜灸:切取生姜一片,约0.3cm厚,用针穿刺数孔,放于所灸部位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直待皮肤出现潮红为止。

   2.隔蒜灸:独头大蒜切成0.3cm左右厚的薄片,用针穿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2~3壮换去蒜片。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易起泡造成创伤,故慎用。

   3.隔盐灸:用于脐窝部(神阙穴)施灸,故又称“神阙灸”。操作时用纯净干燥的食盐或干燥食盐块研末填平脐窝,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亦可不用姜片,但将艾炷直接放在食盐上,则食盐容易爆起,以致烫伤,当注意。

   4.附子灸: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约0.3~0.6cm厚,上置艾炷施灸。或将附子切片,厚约0.3cm上置艾炷施灸。也可用附子、有桂、丁香等共同研末,调制成复方药饼,上置艾炷灸之。

   5.胡椒灸:以白胡椒研末,调面粉制饼,约0.3cm厚,中央捏成凹陷,内置药末(丁香、肉桂、麝香等),上置艾炷施灸。

   6.隔葱灸:把葱切成0.3~0.5cm厚的葱片或把葱白捣烂如泥状,敷于脐中央及四周,或敷于患处,上置艾炷施灸,以内部感到温热舒适、无灼痛为度。

   7.隔韭菜灸:取韭菜连根适量洗净,捣烂如泥状,制成如同五分硬币圆饼,上置艾炷施灸。

   8.豆豉灸:取豆豉适量捣烂制成药饼,上置艾炷施灸。

   9.巴豆灸:具体方法有两种。一种取适量黄连末,用巴豆七个去壳不去油,二药混合在一起放入乳钵内研细成膏药。如黄连末加多,药膏发干,可适当加清水几滴。将调成的药膏放入神阙穴(即脐中),用艾炷灸之。另一种勇敢巴豆十粒,研烂,放入面粉3克,共捣成药膏状,捏作药饼,实按于神阙穴(即脐中),置艾炷施灸。灸毕,用温湿毛巾拭净皮肤,防止药物刺激局部皮肤发泡生疮。

   10.黄土灸:《资生经》记载“凡发背,率多于背两胛之间,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急取净土和水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宽一分半,贴疮上,以大艾炷按饼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

   11.蛴螬灸:将蛴螬剪去两头,贴于疮口,上置艾炷灸之。

二.艾条灸

   (一) 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0.5~1寸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对于昏迷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或小儿等,医者可将手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的程度,以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灼伤。

   (二) 回旋灸:将燃着的艾条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1寸左右距离,均匀地左右方向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灸。

   (三) 雀啄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一般每处灸约5分钟,有温阳起陷作用。

三.雷火针和太乙针灸

  在施灸部位铺上棉布5~7层,将雷火针或太乙针的一端点燃,对正穴位,紧按在棉布上,使药气温热透入深部。如病者觉太烫,将“针”略提起,待热减再灸。若火灭了,就重新点燃再进行施灸。如有条件,可同时置备二枝,当一枝在熨灸时,另一枝可准备燃点,待一枝冷却,即能迅速换上另一枝,这样使药力随热力不断渗入肌肤,能够加强治疗效果。

  此外,现代有人采用特制的黄铜或紫铜管作为套管内装太乙针或雷火针直接安放在选定的穴位上施灸。

四.温灸器灸

   (一)温筒灸:将温筒内装艾绒或药物,点燃后,置于施灸的穴位上来回温熨,以局部发热红晕、病人感到舒适为度。

   (二)温盒灸:把温灸盒置于所选的部位中央,点燃艾卷后,对准穴位放在铁纱上,盖好封盖(盖用于调节温度)。每次每穴灸15~30分钟,一次可艾灸数穴。

   (三)温管灸:将半个花生米大的一撮细艾绒,放在灸器的半个鸭嘴处,用线香点燃后,用胶布封闭温灸管的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耳道内有温热感。